最新资讯!历史上确有李岩其人吗?
我国民间有着关于李信和红娘子的故事,这个李信也就是后来名声显赫的李岩。作为李自成的主要谋士和大将,他率先喊出了诸如“开大门迎闯王,闯王来了不纳粮”之类的口号,并就大顺军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,是大顺政权的重要人物。
据《明史.流贼传》记载,“杞县人李信者,逆案中尚书李精白子也,尝出粟赈饥民,民德之曰李公子。”说李信(李岩)是河南杞县人,山东巡抚兼兵部尚书李精白之子。在关于李岩如何加入到李自成的队伍中,李信(李岩)和红娘子的故事中做了描述。说李岩赈济饥民,并因向官府请求减免赋税而得罪了官府,所以被县令抓进了大牢。后江湖艺人红娘子带领饥民打进大牢将李岩救出,恰好这时李自成农民军来到河南,李岩就带着他们投奔了李自成。
历史上关于李岩的记载非常完美,有人总结了五个词来说明:王佐之才、文武双全、性情耿直、慷慨豪爽、正义化身。据《明季北略》记载,在1640年李自成和李岩初次见面,两人“相谈甚欢,相见恨晚”。此后李岩成为了李自成最为得力的助手,而李自成自此也有如神助,四年后就灭亡了大明王朝。
关于李岩的死,是由于大顺军内部的政治斗争而造成的。出于对权力的争夺,牛金星对李岩极为敌视,在大顺军败出北京之后,李岩向李自成提出回河南稳定局面的请求,这被牛金星所利用,因之向李自成构陷李岩,最终造成李岩被杀。
李岩的死,使得大顺军人心更为混乱,士气更为低落,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。而李岩也成为了一个悲剧似的人物,人们悲愤于李自成的昏庸,叹息于李岩的壮志未酬而死于谗言之下。而他与红娘子的爱情故事更是广为流传,几乎是家喻户晓。
就在人们叹息于命运对李岩不公之时,对于李岩这个人是否存在的疑问也出现了。最早提出李岩不存在的,是明末清初之人郑廉,少年时参加过罗汝才的起义军!他在《豫变纪略》中记载,“杞县李岩则并无其人矣。予家距杞仅百余里,知交甚多,岂无见闻?而不幸而陷贼者亦未闻贼中有李将军杞县人……其为乌有先生也。”
郑廉说他没有听说过李岩这个人,可又有人指出,郑廉参加农民军是才十五岁,在军中没有什么地位,没有听说过李岩再正常不过了。可我们发现,明末清初的很多文人的笔记著作中都提到了李岩,但明末官方正式的文件中却没有李岩的影子。李岩更多的是出现在官方的塘报和民间的传闻中,这二者恰恰又是难以佐证的。
后来人们又从李岩的身世查起,但传闻中他的父亲李精白却是安徽阜阳人,和杞县毫无关系。而且李精白只有两个儿子,大儿子与农民军作战战死,二儿子也已早亡。人们又查询了《杞县县志》,其中也并无李岩的记载。当然,也有可能是因为李岩“从贼”而没有被 县志所记载。但总的来说,《明史.流贼传》中关于李岩身世的记载是缺乏证据的,由此对于李岩其人是否真的存在就有了非常大的争议。
在没有过硬证据的情况下,现在很多人认为李岩很可能是以讹传讹、子虚乌有的人物,还有人认为,所谓的李公子实际上是指李自成本人。特别是和李岩传闻密切的红娘子,在各类史书中见诸极少,当时很多文人记载李岩的事迹都未曾提及红娘子,这是一个矛盾的地方,更是为李岩扑朔迷离的身世再添疑点。
在本世纪初,河南焦作博爱县曾发现过一本据说是李岩的家谱。那是一本清康熙年间手抄的《李氏家谱》。其《序文》中的有一段忠告:“族长严训,谓明末吾族门九世李公讳仲、讳信、讳牟、讳栋、讳友,皆诱入闯贼,谋主数将。族裔诚祀之所事,避谈籍谱,勿传扬焉。”说的是李仲、李信(李岩)、李牟、李栋、李友五人加入了农民军,所以先祖要求后代祭祀他们,但要避免谈此事,以免引来祸事。
根据这本家谱记载,李岩生父为李春茂,有兄弟四人,大哥李伦,二哥李仲,三哥李俊。李岩叔叔李春玉无子,就将李岩过继而来,而李春玉恰恰表字为精白,因此李岩父亲又被称为李精白,只是这个李精白不是以往传闻中的那个兵部尚书李精白。如果这本家谱属实的话,关于李岩的身份之谜大概就有峰回路转之势,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。
总之,李岩其人是否存在,这一争论三百年来一直在延续着,直到今天依然是如此。虽然出现过林林总总的一些证据,证明李岩存在或者不存在,但考据学重证据,强调“语必博正,证必多例”,也就是孤证不信,拿不出确凿的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链,就无法证明李岩是不是真的确有其人。如今来看,这个谜恐怕将会继续存在下去。
- 改造客厅需要多少钱(客厅可以改成什么)
- 听证需要当事人亲自参加吗(听证会必须本人到场吗)
- 都美竹感谢朝阳公安(吴亦凡被逮捕!都美竹狂刷屏泪谢警察跟粉丝,其母现身满脸憔悴)
- 都美竹感谢朝阳公安(吴亦凡被批捕,最大的功臣不是都美竹,而是吴亦凡的妈妈)
- 都美竹感谢朝阳公安(吴亦凡事件已经明朗,都美竹并没有报案,还转发新进展表示感谢)
- 都美竹感谢朝阳公安(64天,“顶流”的陨落,涉嫌强奸罪!吴亦凡被北京朝阳警方拘留)
- 许嵩方晒出曲谱回应被抄袭(罗聪又被举报抄袭,作品《伤城》与陈奕迅《爱情转移》前奏相似)
- 福建一高考考点提前打铃多人被处理(2021年高考,迎来两大“坏消息”三大“好消息”,直接影响上大学)